院内要闻

喜讯!我院项目荣获2023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传统建筑类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3-08-08 发布人: 浏览量:加载中。。。



近日,2023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获奖名单公布,我院朱雪梅教授负责设计的“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和特色精品村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荣获传统建筑类一等奖。此奖彰显了我院对传统建筑修缮设计的工匠精神,以及在遗产保护利用和乡村振兴领域不断探索取得的显著成效。

项目概况:



大村位于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北部,是广东省省定贫困村,是一个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等为一体的客家传统村落。抗战时期,私立岭南大学、私立东吴大学文理学院、私立岭大附中等相继迁校到此。尽管遗存不复存在,但通过对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考古和现场大大小小的台地以及山路调查比照,对多个大村老人的回忆访谈,依稀分辨出部分校舍原址。大村承载了中华儿女共克时坚、烽火中守望办学的珍贵历史。

 

广东省高度重视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时任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亲自带队挖掘史料和现场调研指导。


许省长带队调研大村

 

规划思路:

规划将保护利用理念贯穿布局始终,用古驿道、校道、碧道等线性空间,将碎片化、分散的校舍遗迹和村庄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对重要节点明晰定位要求,制定好建设内容、方式和时序,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让研学活动与村民生活互补共联,相得益彰。

设计策略


(一)“无”中生有,精神场所的营造

将沉重的历史通过“无”中生有的设计手法,在荒芜的场地上,结合文献信息、考古挖掘和场地尺寸,恢复典型校舍、建设精神高地。同时,修复古村即将倒塌的祠堂,并用“福”字照壁将校与村的精神高地集中展示出来。
 

残破旧房改造为玉清书舍外景
 


(二)变废为宝,节制审慎的修复

碳低冲击设计手法,整合利用杂乱荒芜场地、残破闲置民居等,节制审慎地在地设计和协同建设,提高房屋设施利用效率。一是不大拆大建,修复大量传统民居;二是原址复建建筑,保证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三是不大挖大堆土方,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四是收集田野宅旁丢弃的铁轨枕木,用作休息坐凳,换回曾经铁路经过的历史记忆。五是巧妙利用三清三拆的建筑垃圾堆,“变废为宝”建成室外小舞台。这些都为“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策略做好建设示范。

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建成室外小舞台
 

(三)织点穿线,多元连系的带动

通过对旧址及村落历史资源点的挖掘保护利用和空间设计,连系古驿道、连接线、碧道、校道等线性空间的修复建设,将“山水的乐、田园的趣、节点的意”融入到研学中。适当恢复有代表性的要素,巧妙设计亲水环境,展示抗战教育文化、农耕文化、宗族文化、商贸文化等,在设计中体现历史真实性、故事趣味性和时尚当代性。满足村民、游客和研学团队的需求,发挥领头羊和排头兵作用,引领连片发展。


精致有趣有意义的小桥汀步
 


实施成效

项目通过对话历史、巧用资源,设计营造了既有乡土趣味又富含人文精神的场所,显著提升了烽火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氛围,充分体现生态、环保、人文及经济性等要素,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项目投入使用以来,尽管有疫情影响,先后还接待游客150多团次,人数达12000人左右,带动了当地餐饮业、旅业和农业互补发展,得到多个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赏、村民们的喜爱和研学团队的广泛认同,吸引了众多岭大校友不忘初心,前来寻根,重觅先师的足迹,重温烽火逆行的艰苦岁月,感怀岭南学子的红灰精神。相信,后疫情时代,研学基地发展前景更加可期。

 

在此向获奖的设计团队表示热烈祝贺!望再接再厉,精益求精,创作出更多建筑精品,争取更大的成绩。

领导现场指导研学基地建设


 

新闻素材提供:朱雪梅教授工作室